【资料图】
图1:1993年,卢湾第十粮店。龚建华摄
图2:卢湾区有关行业保淡供应有良策(杨济诗,《文汇报》1993-8-3,第1版)
图3:黄陂南路、徐家汇路口(1989年《上海市商用地图》图135)
1993年,沪上摄影师龚建华拍摄了一张题为“末代粮店”照片,从片中可看到“卢湾第十粮店”店招字迹(图1),但未标识地址。为了考证这家粮店地址,笔者在1989年版《上海市商用地图》中翻遍了卢湾区的图页,发现卢湾区粮店有八十多家,其中有“卢湾第九粮店”和“卢湾第十一粮店”标识,唯独没找到这家第十粮店标识。接着查《新民晚报》、《文汇报》,终于发现在1993年《文汇报》的一篇“卢湾区有关行业保淡供应有良策”报道中有“徐家汇路黄陂路口第10粮店”之记载(图2)。可是,在《上海市商用地图》中徐家汇路黄陂南路口却未标识这家粮店,可能当时编者漏标了。在秦兴培先生1994年拍的黄陂南路(东侧)近徐家汇路口视频中未发现这家粮店之踪影,故推测卢湾第十粮店位于徐家汇路黄陂南路口西北转角处(图3红圈所示)。
图4:1980年代,南浔路118号,虹口区第二粮店
老底子,屋里厢买米的活由家母或大哥、大姐承担。到了1970年代初期,家母上了岁数,背着几十斤重的米袋上五楼,实在力不从心,而大哥、大姐被分配去了外地,背米的重担自然落在我身上了。那时买米,除了自带米袋,还要带上购粮证以及粮票、钞票。到了米店,一般侪要排长长的队,因为定量供应,当月粮票当月有效,每月26日才可以买下一个月的米,而各家各户基本上是“寅吃卯粮”,提前几天就来扎堆买下个月的米。米店每一笔业务经过记证、收款、复核、发货四道手续,熟练营业员也需要三四分钟完成一笔买卖,所以买米的顾客多了,就要排长长的队,好在那时人不忙有的是辰光。米店将大米用升降机储存于米箱,售米时通过制动闸将大米放至磅秤上的容器计量,买米人用自带米袋套入米斗口等待放米,营业员开闸前还会关照一声:“米袋套好”,随后放米进入漏斗,只听“唰”的一声,米直送米袋;买米的先把米袋放在地上,顺手拿根挂在漏斗旁的短麻绳,将米袋口扎紧,并扛上肩,背米回家。